研究者请来了来自土耳其和美国的3-5岁的小朋友们和大朋友们来做研究。研究者给参与者讲了几个小故事,故事大致内容是:两个小朋友之间发生了一些事情(前因事件),随后,一个小朋友用一种方式打了另一个小朋友(行为类型)。
●前因事件分为4个类型:无缘无故的、争抢玩具时、自我防卫时、嬉戏打闹时;
●行为类型也分为4种:去撞另一个小朋友、把另一个小朋友拉倒在地上、用毛绒玩具去打另一个小朋友、向另一个小朋友扔橡皮球。
为了帮助小朋友们理解故事,研究者准备了对应的两幅图片,一 幅图片描述了场景的前因,另一幅图片描述了最后的打人场景。
随后询问参与者
●故事中的主人翁 “打人”是对的吗?
●你为什么觉得他 “打人” 对\不对 ?
●你觉得 主人翁&被打的小朋友 现在的感受如何?
●如果老师允许了,故事中的主人翁“打人”对吗?
★结果显示, 小朋友们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“打人”的“对”与“不对”了,但是这种判断也受到了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。当“打人”事件是“无缘无故地”发生时,大朋友和小朋友都会认为这是不对的。来自美国和土耳其的大朋友们都会认为,在嬉戏打闹时和在自我防卫时的“打人”是OK的。美国小朋友会认为在争抢玩具和嬉戏打闹时,小朋友的“打人”比较OK。而土耳其小朋友会认为只有在自我防卫时可以“打人”。
此外,当 问小朋友们, ★“打人”为什么不对呢? ★小朋友们给出的答案比较一致: 被打的小朋友可能会受伤。实际上,小朋友们非常关注受害者的“健康幸福”,与此同时,小朋友们也会关注被打的小朋友的情绪。“感觉他也很开心”,当小朋友们认为受害者也带有积极情绪时,他们对“打人”也会更加接受。由此可见, 小朋友们对“打人”是好是坏这一问题,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理由。
不过 ,小朋友们的判断并没有那么坚决,老师、父母们的权威意见也会影响小朋友们的判断。当研究者告诉参与者, 故事中的行为得到了老师的允许和认可时, 大朋友们依然会认为“打人”不可接受,但是 一些小朋友就会认为,“打人”也不是那么不能接受吧,毕竟老师都已经允许了。
所以, 即使小朋友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,家长依然要好好引导自己的小朋友哦!
本文参考资料:
[1] Baxley, C. P., Karaduman, M. A., Gross, I., Ford, E., & Dahl, A. (2022). When it’s okay to hit: How Turkish and U.S. preschoolers and adults make judgments about permissible and impermissible acts of force. Cognitive Development, 61, 101152.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ogdev.2021.101152
图片来源:
bing.com ; freepik.com
你可能还想看:
不可以打我的洋娃娃!
小心!你打过我一次我就记住了哦!
小宝贝,别打人!谈谈儿童的攻击行为
本文为婴幼儿心理公众号原创,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。欢迎转发和分享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